“薪火相承·青山共守”
北师大环境学院与中石大地球科学学院第一场系列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为深化校际合作、共筑生态文明教育平台,2025年3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举办“薪火相承·青山共守”系列交流活动。两院师生代表共聚北师大海淀校园,以文化互鉴、学术共融为主线,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日之约。
京师文化浸润 共探学术脉络
下午14时30分,中国石油大学师生代表团抵达北师大校园。在环境学院体育部与理论学习部成员陪同下,中石大同学跟随“白鸽京师十景讲解团”开启文化探访之旅。
从承载师大精神的木铎广场,到学术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再到春意盎然的曦园,穿过银杏大道,来邱南看师大学子的生活日常。主楼前,紫铜铸造的“木铎金声”雕塑巍然矗立,铎声穿越时空,诉说着北师大自1902年肇建以来开中国师范教育先河的壮阔历程。作为校园精神图腾,它见证了一代代师大人“为民族复兴办教育”的使命担当。教二楼前的幽静花园内,翠竹掩映、曲径通幽,孔子雕像肃立其间。
文学院与图书馆比肩而立,构筑起知识传承的双翼。拥有近千万册文献的图书馆不仅是学术殿堂,其穹顶星空设计更隐喻着“为学如追光”的治学境界,为学子插上求索真理的翅膀。教七楼畔,汉白玉“一二·九”纪念碑静述热血青春;曦园内玉兰亭亭、山石嶙峋,与敬文讲堂共同勾勒出“刚毅坚卓”的师大风骨。曾宪梓楼前的纪念园中,启功先生铜像含笑而立,陈垣校长雕像目光如炬。苍松翠柏间的日晷无声流转,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刻入每名师生的精神基因。教十楼东侧,早春红梅簇拥着启功先生亲题的校训碑。正面“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字铿锵,背面长诗铭刻百廿荣光,有形之碑可移,无形之训永铸。京师学堂后,五四运动纪念碑与苍翠竹林相伴。玉兰花开时节,这座镌刻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丰碑,仍在激荡青年学子的报国热忱。
邱季端体育馆,这座由校友捐建的现代化场馆,承载着毕业典礼的感动、文体赛事的激情,更见证着师大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生动实践。生活区的三·一八纪念碑,以汉白玉方锥铭记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三位烈士的英勇。启功先生“碧血丹心”的题字,将1926年那“民国至暗时刻”中的师道气节永恒定格。鲁迅先生塑像执笔而立,这位曾在校任教的文学巨匠,在此创作出《中国小说史略》等经典著作。雕像目光如炬,延续着“以笔为剑”的精神血脉,激励后人于教育中觅救国之道。两校学子在漫步中感悟百年学府的历史积淀,从木铎金声到先生塑像,从五四星火到校训丰碑,北师大十景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构筑起精神坐标系。这座百廿学府正以“景”为媒,让历史说话、让文化传承,在新时代续写“师范报国”的华章。
光影对话未来 共绘绿色蓝图
校园参观结束后,双方师生齐聚化学楼教室,共同观看纪录片,从“世界水日”出发,探讨强调淡水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性,倡导可持续的水资源政策,如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解决缺水、污染及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世界水日不仅是反思之日,更是行动契机,呼吁全球共同构建水安全的未来。影片以全球视野展现生态治理挑战,引发了青年学子对环境保护和地球科学的深度思考。
薪火相传续华章 协同育人谱新篇
以青山为证,以薪火为引,两校期待通过常态化交流机制,构建跨学科、跨校际的生态文明教育共同体。相信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有力地宣传了北师大环境学院,更搭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可持续发展平台。我们期待两院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在今后能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社会实践等多元合作,为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