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15日-4月17日,环境学院党委委员、院长沈珍瑶、党委副书记张珺、党委委员、副院长冯成洪、副院长邵冬冬以及副教授谢湉,携手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高成杰一行,赴河北黄骅港开展 “党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交流调研活动。此次活动由黄骅港海关、国能黄骅港务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同承办,深度践行“红色领航发展路,业务与党建同频共振”理念,在深化校地合作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激活绿色港口高质量发展动能。
红色引擎驱动,搭建协同发展 “连心桥”
在黄骅港海关,环境学院代表团与海关党政领导班子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港口建设、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以党建为媒、以业务为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为“环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 揭牌。这一举措将党建工作贯穿于产学研全链条,通过建立“理论共学、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联动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生态科研、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等业务深度融合,为双方后续在环境监测技术攻关、环保人才定向培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筑牢根基。
追寻红色足迹,锚定绿色发展 “指南针”
在黄骅港海关的精心组织下,代表团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骅港路线,沉浸式学习 “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 和 “绿色港口” 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现场,党员干部结合工作实际开展 “党建引领绿色发展” 主题研讨,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的要求转化为行动纲领。大家一致表示,要以党建为引领,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优化港口能源结构、提升污染治理效能等具体举措,推动港口向智能化、低碳化转型,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生态调研赋能,厚植湿地保护 “生态本”
代表团深入黄骅港 “两湖”“三湿地” 生态循环水系统及海兴湿地,实地考察生态修复与鸟类保护工作。在调研过程中,党员专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工作融入生态调研全过程。他们通过现场采样分析、技术交流研讨,探索 “党建 + 生态修复” 新模式,挖掘湿地生态系统在固碳减排、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潜在价值。此次调研不仅为湿地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更积累了党建引领下生态环境治理的宝贵经验,为后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联盟凝聚合力,打造生态保护 “共同体”
在国能黄骅港务有限公司,由黄骅港海关牵头,联合渤海新区黄骅市港城产业园区管委会、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黄骅边防检查站、沧州海事局、河北嘉好粮油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的湿地鸟类保护志愿者公益组织“羽翼守护者联盟”,举行了开盟仪式。环境学院副院长邵冬冬致辞时强调,要以党建为纽带,整合高校科研力量、海关监管资源和企业实践平台,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保护新格局。各单位负责人签署联盟协议,标志着区域生态保护合作迈入新阶段。未来,联盟将依托党组织共建机制,定期开展联合巡查、科普宣教等活动,凝聚起守护湿地生态和珍稀鸟类的强大合力,推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深走实。
深化校地共建,擘画生态文明 “新蓝图”
活动期间,代表团还参观了黄骅港码头作业场所、海关实验室和实训点,调研小微湿地和鸟类友好型机关建设。通过党建引领,校地双方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港口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社会服务等领域达成广泛共识。后续,双方将共同成立“党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联合工作组,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围绕生态监测网络建设、环保技术成果转化等重点项目,打造 “党建引领、校地协同、多方参与” 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典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生动展现了高校与地方单位以党建为引领,协同创新、共谋绿色发展的实践成果。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